唐宋八大家书法名篇,见字如见人,令人惊叹!
唐宋八大家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他们先后掀起的古文革新浪潮,将古代散文史的水面搅了个天翻地覆,使得散文发展的陈旧面貌焕然一新。
然而他们的书法造诣也是相当令人惊叹!
1、韩愈(768—826)
▲ 韩愈《长安道诗帖》局部
韩愈(768—826),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
作为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今天我们能看到他作的很多散文,从碑帖中能看见他的书法:
▲ 韩愈 《揪树帖》
▲ 韩愈《盆池诗帖》
▲ 韩愈《桃林诗帖》
▲ 韩愈《余杭北关鬴》
2、柳宗元(773—819)
▲ 柳宗元《龙城石刻》
一直以来学界对柳宗元的研究大多侧重在文学和思想体系方面,对于其书法的研究几乎空缺。柳宗元在文学上的成就遮蔽了其书法上的贡献。仅存的《龙城石刻》又一直存在争议。不能看到全貌实属一大遗憾!
3、苏轼(1037—1101)
▲ 苏轼《寒食帖》局部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大名,举国皆知,本文不作累述。
▲ 苏轼《尊丈帖》 约书于1093年(元祐八年)
▲ 苏轼《归安丘园帖》,行书,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世人说:“门下三父子,都是大文豪。”但在父子三人中,苏轼的成就是最高的,胜过苏洵和苏辙。“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 苏轼《邂逅帖》,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苏轼,可算是整个宋朝写字最厉害的一个人,可是,他的字没有王羲之的随意,颜真卿的工整,张旭的洒脱。乍一看,他写的字怎这么“丑”呢?苏轼就说了,我这个字很特殊啊,颜真卿那个叫颜体,柳公权的叫柳体,我这个字呢,叫石压蛤蟆体!
▲ 苏轼《宝月帖》,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苏轼是善于调侃嘲弄自己的,人人都在炫耀自己书法俊美的时候,他确说自己的书法是“石压蛤蟆体”,是被石头压死的癞蛤蟆的风格。其实,这正是他人生的真实写照,精彩正在于此。
▲ 苏轼《致季常尺牍》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苏轼《阳羡帖》 书于1085年(元丰八年)
▲ 苏轼《屏事帖》 书于1085年(元丰八年)
▲ 苏轼《致南圭使君帖》 书于1096年(绍圣三年) 行书
▲ 渡海帖局部
4、苏洵(1009—1066)
苏洵(1009—1066)北宋散文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应试不举,经韩琦荐任秘书省校书郎、文安县主簿。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有《嘉佑集》。工于书法,气韵有余。
▲ 苏洵 《道中帖》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苏洵 《道中帖》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苏洵 《道中帖》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苏洵 《 陈元实夜来帖》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苏洵 《陈元实夜来帖》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5、苏辙(1039—1112)
苏辙(1039—1112),字子由,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号颖滨遗老。与父苏洵、兄苏轼并称“三苏”。
宋神宗年间曾任翰林学士、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职,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为文注重养气,风格汪洋淡泊,也有秀杰深醇之气。
6、欧阳修(1007—1072)
欧阳修(1007-1073),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安永丰(今属江西)人,自称庐陵(今永丰县沙溪人)。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卓越的文学家、史学家。我们再看看“一代文宗”的书法水平怎么样?
▲ 欧阳修 《集古录》
欧阳修,在政治和文学方面都主张革新,既是范仲淹庆历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者。又喜奖掖后进,苏轼兄弟及曾巩、王安石皆出其门下。创作实绩亦灿然可观,诗、词、散文均为一时之冠。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诗风与散文近似,重气势而能流畅自然;其词深婉清丽,承袭南唐余风。
▲ 欧阳修 《自书诗文稿卷》
▲ 欧阳修《灼艾帖》
▲ 欧阳修《致端明侍读留台執事》
欧阳修善写楷书。苏东坡曾中肯地评述他的书法特色:“用尖笔乾墨作方阔字,神采秀发,膏润无穷,后人观之,如见其清眸丰颊,进趋晔如也”。这段话不但明白地指出欧阳修的书法面貌,也同时赞誉了他的仪表风范,真是所谓的“书如其人”。
7、王安石(1021—1086)
▲ 王安石《过从帖》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关于王安石,人们往往更加关注他作为政治家、文学家的一面,忽略他作为书法家的一面。王安石的书法虽然不能与北宋四大书法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齐名,但在当时有很高的评价。苏东坡称王安石书法乃是无法之法,不可学。米芾说王安石学杨凝式。黄山谷说王安石,比来士大夫,惟荆公有古人气质,而不端正,然笔间甚遒。
8、曾巩(1019—1083)
曾巩(1019—1083),字子固,建昌南丰(今属江西省)人。嘉祏二年(1057年)进士,官至中书舍人。以文章著名于世,后世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元丰类稿》50卷行世,《宋史》有传。
▲ 曾巩《局事帖》
《局事帖》是曾巩62岁那年写给同乡故人的一封信,这要从王安石说起。
曾巩出身儒学世家,祖父与父亲皆为北宋名臣,唐宋八大家中有两位和他一生关系重大——一是老师欧阳修,二是好友王安石。
他与王安石年轻时便交好,但为官之后,因政治理念不同,关系日渐尴尬。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得神宗信任,推行新法,曾巩主动要求离京外放任地方官。他未曾料想的是,这一去竟是整整十二年。待到写《局事帖》时,已是满头白发的花甲老人。
这十余年里,回京迟迟无望,曾巩的内心始终被豁达与沉郁两种情绪反复纠缠,此时,他收到一位朋友来信,或是有了希望,《局事帖》便是他写下的回信。
▲ 曾巩《局事帖》局部
这短短124个字的信中,曾巩将长年外放的苦闷直白道来,读来意味深长。
▲ 曾巩《局事帖》局部
▲ 曾巩《局事帖》局部
免责声明: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布后的30日内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