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天寿授课:谈用墨与用色诀窍 笔为骨,墨为肉,色为饰
中国的绘画有它独特的传统和风格。学习中国的艺术,应以中国的方法为基础。中国画的基础训练,要有自己的一套办法。
你们是刚入学的新生,在第一堂课,我首先要讲的两点是:
一、你们要集中精力,埋头学画。要决心一辈子献身艺术。
你们要不存偏见,博采众长。不要以学像我为满足,要着眼于创造,要记住:艺术的重复等于零!
学习方法,大体是:
(一)从事中画技术基础的锻炼;
(二)注意诗文书法金石之辅助;
(三)骈考画史、画理,及古书画之鉴赏;最后的重点,在品德与胸襟的修养。持之有恒,不求速成,自然能得水到渠成之妙。
基础是现实生活,我们一方面向古人吸收技法,另一方面从自然界的生活中提炼精华。写生要活写,不能死写,好的作品应比生活更美好。
二、用墨
墨为五色之主,然须以白配之,则明。老子曰:"知白守黑。"
画事以笔取气,以墨取韵,以焦、积、破取厚重。此意,北宋米襄阳已知之矣。
用墨难于枯、焦、润、湿之变,须枯焦而能华滋,润湿而不漫漶,即得用墨之要诀。
墨非水不醒,笔非运不透,醒则清而有神,运则化而无滞,二者不能偏废。
三、用色
色易艳丽,不易古雅,墨易古雅,不易流俗,以墨配色,足以济用色之难。
水墨画,能浓淡得体,黑白相用,干湿相成,而百彩骈臻,虽无色,胜于有色也,五色自在其中,胜于青黄朱紫矣。
淡色惟求清逸,重彩惟求古厚,知此,即得用色之极境。
中国画之用色,虽只有花青、赭石、朱砂、石青、石绿等等,种类不多,而且大多用原色,很少调合,但颜色质量却很讲究。与水彩相类色一比,就显得古雅沉着,没有飘浮俗艳之感。当然,使用技巧是主要的,但颜色本身的色泽也很有差别。
四、疏密虚实
画事之布置,极重疏、密、虚、实四字,能疏密,能虚实,即能得空灵变化于景外矣。
画事,无虚不能显实,无实不能存虚,无疏不能成密,无密不能见疏。是以虚实相生,疏密相用,绘事乃成。
实,有画处也,须实而不闷,乃见空灵,即世人"实者虚之之谓也"。虚,空白也,须虚中有物,才不空洞,即世人"虚者实之之谓也"。画事能知以实求虚,以虚求实,即得虚实变化之道矣。
花卉中的疏密主要是线的组织,成块的东西较少。当然,有的画也能讲虚实。如一幅兰竹图,从整体上看,几块大空白叫虚,兰花和竹子为实,从局部来讲,竹子的运笔用线,有疏有密,线条交叉的处理就是疏密问题。
五、画史
中国艺术,在魏晋南北朝,被外来思想与外来式样引诱了以后,中国艺术的本身,获得了一种健全充实的进展力。自隋唐五代至宋,一直进展,混交艺术的命运,渐渐变成了独特的国世艺术。二则也困此朝代的各帝王,盛行提倡,创立画院,以促其长足的进展。所以这时代,是中国美术史上的黄金时代。当时的人,已认定文学与绘画,为一致的事件,在微妙结合中,感获了艺术的最高原理。所以此时代的绘画,实为千载一时的伟业。
吾国的绘画,从唐宋以来,渐渐脱开历史宗教等的机械艺术,深深进入自我心灵情致表现的堂奥。
顾恺之在画论上的成就,真是精深宏远,无大不包,无向微不至。自然他的画论的成,是由于他绘画上的造诣而来。也由于他学问的渊博,文艺的深至,相互辅助而完成的。可说自晋迄今的诸大画家未能跳出他的范围一步。
二千年以来,佛教与吾国的绘画,极是相依而生活,相携而发展,在绘画与佛教的变造程途中,什么地方找不到两相关系的痕迹?不过唐以前的绘画,为佛氏传教的工具,唐以后的绘画,为佛氏解悟的材料而不同罢工了。海禁开后,东西洋的交通已发现平坦的大道,未悉今后的吾国绘画,与佛教是否还会发生何种关系?
作画要写不要画,与书法同。一入画字,辄落作家境界,便少化机。故张爱宾云:“运思挥毫,意不在乎画,故得于画矣。”
吾国绘画,笔为骨,墨为肉,色为饰。西子盛装,固美,淡妆以至无饰,亦未尚不美,而此间风韵自别。
画事之用笔,起于一点,虽形体细小,须慎重从事,严肃下笔。使在画面上增一点不得,少一点不成,乃佳。爱好字画的朋友也可以关注淳道字画的微信公众账号:淳道字画(chundaozihua),里面有小编精心为大家准备的更多有关字画的知识。
作线作点,大笔要圆浑沉着,细笔要纯实流利,故大笔宜短锋,如短锋羊毫等是也。细笔宜于尖瘦,如衣纹笔、叶筋笔是也。长锋羊毫,通行于近代,往往半开应用,非古制。
作线忌信笔。信笔者,即随笔滑去之笔也,即无所谓落笔,亦无所谓收笔,无从谈“无垂不缩”、“无往不复”、“积点成线”、“入木三分”等意趣,轻率而少变化。以颤笔作书画,虽非郑重纯实之路,然胜于信笔多矣。执笔须平直,笔锋须尖圆,以圆锋直下着于纸面上,所成之线与点,即是圆笔中锋矣。
用笔须强其骨力气势,而能沉着酣畅、劲健雄浑,则画不可流于柔弱轻薄矣。古人用笔,所谓力能扛鼎,即言其气之沉着也,此与粗率蛮笨之笔线囧为二致。
逆笔用笔锋而逆行,故易沉着苍老;拖笔用笔肚而斜拖,故易枯率浮滑。云林折带皴,虽为拖笔,然仍用笔锋为多也。
用笔忌浮滑,浮乃飘忽不遒,滑乃柔弱无力。须笔端有金刚杵乃佳。
用笔须不刚而刚,不柔而柔,柔中有刚,刚中有柔,世所谓绵里裹铁是也。
免责声明: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布后的30日内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