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环球财经文化

中国古代品评人物画的六大标准

中国人物画是中国绘画史上最为古老的画种。喜欢中国画的朋友会发现,传统中国人物画在外形方面往往是失真的,不如西方绘画造型科学严谨,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朝画家、理论家谢赫在其著作《古画品录》中,就依据自己创作人物画的实践,归纳整理出品评绘画的六条标准,被称之为“六法”。 自六法论提出后,中国古代绘画进入了理论自觉的时期,对后世绘画的品评也产生了很大影响。

根据唐代美术理论家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总的记述,对六法原文的标点断句是“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

“六法”是一个互相联系的整体。“气韵生动”是对作品总的要求,是绘画的最高境界。其他几法则是达到“气韵生动”的必要条件。从南朝到现代,“六法”被运用着、充实着、发展着,成为中国古代美术理论中最具稳定性、最有涵括力的原则之一。

气韵生动是指刻画的形象或作品整体具有的一种生动的气度韵致,即“神似”是第一位,然后再看笔墨趣味、布局、着色等等。只要你牢牢地抓住“气韵”这个关键,你就一定能读懂中国人物画。

如明末清初著名书画家陈洪绶,所绘人物重视形体的夸张和神情表达的含蓄。他的表现手法简洁质朴,强调用线的金石味,更能体现描绘对象的高古脱俗。有评者认为他的画“寻回了失落已久的六朝、盛唐的人物画传统”。

明代 陈洪绶《高士图》

骨法用笔之“骨法”是比喻性的概念,既可借指所画人物的骨相所体现出的身份气质,也包涵了用笔所表现的骨力、力量美,它是由传统绘画特有材料工具和民族风格所决定的审美原则。

线描是中国画的主要造型手段。通过历代画家的长期实践和不断地创造,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线描技法经验,仅画人物衣褶的描法就有“十八描”。战国《人物龙凤帛画》以及辽阳、望都、洛阳等汉墓壁画中都可见简率而流畅的线条运用,颇有天真稚拙的趣味。

宋代随着文人画的兴起,民间线描稿本被李公麟提升为一种被称为“白描”的绘画样式。以单纯的线条勾勒作为造型手段,借线的粗细、长短、曲直方圆、轻重缓急、虚实疏密、顿挫刚柔、浓淡干湿等,来表现对象形体的质量感、体积感、动态感和空间感,不重逼真感,重风神气韵。

宋代 李公麟《五马图》(局部)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有一段关于"六法"的论述:"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大意而归乎用笔。"应物象形接近于张彦远所说的“骨气形似”。

中国人物画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工笔人物画,一类是写意人物画。工笔人物画布局精细,以写实为基础,追求真实。有时候为了更好地表现所描绘对象的特征,“形似”会让位于“神似”。

例如中国传统人物画中的群像比例是以身份和等级来确定的,唐朝著名画家阎立本的传世名画《步辇图》,描绘的是吐蕃使者禄东赞朝见唐太宗时的场景。唐太宗又高又大,而身边的侍从又矮又小,通过身材比例的对比,更能凸显唐太宗的身份和地位。

唐代 阎立本《步辇图》

南宋受禅宗思想影响,梁楷的泼墨、简笔写意人物画,标志着写意人物画肇兴,中国人物画开始朝另一方向发展。其《泼墨仙人》没有对仙人作严谨工致的细节刻画,而是以泼洒般的淋漓水墨抒写,并且有意识地压缩了五官的正常距离,绝妙的表现了仙人清高超脱、不屑凡俗的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

南宋 梁楷 《泼墨仙人图》

随类,解作“随物”,赋彩即施色。随类赋彩可以解释为色彩与所画之物象相似。

五代 顾闳中 《韩熙载夜宴图》(局部)

即“置陈布势”,又称“构图”,或称章法、布局。构图是对景对物的位置之经营,画面位置如何安排、布局,是画家深思熟虑、反复斟酌出来的,它关系到全局(通幅画面)的成功与否。

五代周文矩《重屏会棋图》中,四人身后屏风上又有一扇山水小屏风,因在屏风中又画屏风的缘故,故曰“重屏图”。画中的两组屏风体现出画中有画的境界,显示了画家善于巧思和别出新意的艺术才智。

五代 周文矩 《重屏会棋图》

“传移模写”的原意是指临摹,是中国画创作的基础。中国画向来十分重视临摹,讲究师承。

优秀的画家都是通过临摹学习前人之长,再融会贯通自出机抒。

可见,“神韵”是中国传统人物画之灵魂,它非常重视人物性格和内心世界的揭示,即“传神”。由于中西文化背景和审美观念的不同,对绘画的品评也有着各自不同的标准,不能以一方的标准来衡量另一方的作品,更不能用画得“像与不像”来衡量一幅中国传统人物画的好坏。

根据唐代美术理论家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总的记述,对六法原文的标点断句是“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

免责声明: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布后的30日内与我们联系。


用微信扫描可以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为您推荐

首页 客户端 广告服务 寻求报道

版权所有 © 环球财经网  jingj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