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环球财经文化

从昭陵壁画一窥中国唐代女性发式和仪容方面的华美婀娜

从中国传世名画《簪花仕女图》、《捣练图》、《虢国夫人游春图》等我们可以一窥中国唐代妇女在服饰、发式和仪容方面的华美婀娜。本文作者主要以昭陵陪葬墓出土的陶俑壁画中女性为例,窥探初唐女性发型的时代特征:初唐妇女的发式花样翻新、层出不穷,众多造型美丽、个性的发髻甚至引来了唐代及后世文人的由衷赞美和效仿。

从昭陵陪葬墓出土的陶俑、壁画看初唐妇女发式

《簪花仕女图》周昉

从昭陵陪葬墓出土的陶俑、壁画看初唐妇女发式

《簪花仕女图》周昉(局部)

从昭陵陪葬墓出土的陶俑、壁画看初唐妇女发式

《虢国夫人游春图》张萱

从昭陵陪葬墓出土的陶俑、壁画看初唐妇女发式

《虢国夫人游春图》张萱 (局部)

中国唐代妇女在服饰、发式的创新上给人以极高的艺术享受,尤其是对发型的偏爱和重视可以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其发髻式样,即有传承前代之式,也有刻意创新之形。

初唐女性发型的时代特征,鲜明而突出。从昭陵陪葬墓出土的壁画、彩绘釉陶女俑、三彩女俑及红白陶女俑的发型中可以概括为髻、鬟、鬓三种发式。髻和鬟的区别,髻是实心的,鬟是中空做环形,大多为青年女子所梳者,其中以双鬟为多。

唐代妇女髻式一般在初唐时流行:双螺髻、半翻髻(双刀半翻髻、单刀半翻髻)、初唐式高髻、双环望仙髻、锥髻、惊鹄髻、反绾髻;盛唐:盛唐式高髻、倭墮髻、球形髻、扁形髻;中晚唐:丛髻、墮马髻、闹扫妆髻、中晚唐式高髻。现将初唐妇女发髻介绍如下:

从昭陵陪葬墓出土的陶俑、壁画看初唐妇女发式

一、双螺髻,即丫髻。此法式或梳于额之左右,或垂于耳之两旁,亦有梳于头顶两侧者,显得活泼俏皮,为唐代少女常梳之发型。如陪葬昭陵的郑仁泰(唐龙朔三年663年)墓、牛进达(唐永徽二年651年)等墓多有出土,仅举两例:

《击鼓女乐俑》,高15.5厘米,1976年牛进达墓出土。俑头梳双螺髻,脸庞圆润,神态端庄,内穿低领窄袖襦,外套半臂,系条纹长裙,跪坐于台上,双腿上置一细腰鼓,两手分贴于鼓面,似拍击伴奏。

从昭陵陪葬墓出土的陶俑、壁画看初唐妇女发式

《击鼓女乐俑》,1976年牛进达墓出土。

《彩绘釉陶女立俑》,高32厘米,1971年郑仁泰墓出土。俑头梳双螺髻,上着白色袒胸窄袖襦,外套半臂,系红白相间条纹长裙,袖口及裙口饰花,足登如意履,披绿色帔帛,帔帛一端绕手下垂,双手筒于腹部。阔眉细目,神情端重,静立而侍。

从昭陵陪葬墓出土的陶俑、壁画看初唐妇女发式

《彩绘釉陶女立俑》1971年郑仁泰墓出土

二、半翻髻:因此种发型颇高,顶部又向下半翻,故为半翻髻,又叫单刀半翻髻,此发型在昭陵陪葬墓出土的陶俑中最为常见:

《女拱手立俑》,彩绘釉陶,高36厘米,1971年郑仁泰墓出土。俑头梳半翻髻,阔目细眉,直鼻红唇,面部表情生动逼真,栩栩如生,身穿紧身窄袖襦,系红白相间条纹裙,裙裾曳地;披蓝色帔帛,神情庄重,体态窈窕,美艳动人,充分体现出宫廷少女的仪态万千。

从昭陵陪葬墓出土的陶俑、壁画看初唐妇女发式

《女拱手立俑》,1971年郑仁泰墓出土。

《女骑马俑》,彩绘釉陶,通高37厘米,1971年张士贵墓出土。俑头梳单刀半翻髻,柳眉凤眼,朱点唇,容貌姣好。穿袒胸窄袖襦,披黄色帔帛,右臂垂下,手隐袖内,左臂微曲做控缰状。马低头张嘴似嘶鸣状,墨描缰络,直立于踏板上。

三、反绾髻:从两侧各引一绺头发向脑后反绾,不使蓬松而下垂,便于各项姿态的活动。唐初一些舞伎所梳,似即反绾髻。它在昭陵陶俑中也很常见,是初唐比较流行的一种髻式。

四、高髻:是是指当时相对的一种高耸的髻式。元微之在《李娃行》一诗中曾写道:“髻鬟峨峨高一尺,门前立地看春风。”高髻在周代已经出现,唐时尤为流行。初唐式高髻缠得较紧,矗立在头顶上,表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健康美。

如唐太宗最宠爱的女儿长乐公主墓壁画《群侍图》中,就有四人头梳高髻;唐太宗外甥女段簡璧墓壁画《三侍女图》中侍女亦梳高髻。

从昭陵陪葬墓出土的陶俑、壁画看初唐妇女发式

长乐公主墓壁画《四侍女图》

长乐公主墓(唐贞观十七年643年)《群侍图》中绘有5个侍女形象,从左至右,第一、二、四、五均梳高髻。其中第三个手持丁字杖,卷发,黑肤,戴大耳环的侍女,在唐墓壁画中属首次发现,专家普遍认为,应当是“昆仑奴”形象。

从昭陵陪葬墓出土的陶俑、壁画看初唐妇女发式

段簡璧墓壁画《三侍女图》

段簡璧墓(唐永徽二年651年)《三侍女图》中,三侍女先后依次站立,前边第一位侍女身着男装,头发盘于脑后,紧随其后的两位侍女均头梳高髻,显得亭亭玉立,千娇百媚。

五、椎髻:一种束之于头顶作椎状者。此法式在昭陵陪葬墓出土陶俑及壁画中也很常见。如李勣儿子李震墓(唐麟德二年665年)壁画《侍女图》、《戏鸭图》中的女侍。

从昭陵陪葬墓出土的陶俑、壁画看初唐妇女发式

韦贵妃墓壁画《击方馨乐伎图》中的女伎

六、双环望仙髻:发作双环状而中空的叫双环望仙髻。此发型精美大方,令人赏心悦目,在昭陵陪葬墓出土的壁画中最为常见,如韦贵妃墓(唐麟德三年666年)壁画《击方馨乐伎图》中的女伎,头梳双环望仙髻,内穿圆领窄袖白色褥,外着红色高衽阔袖舞衣,系赭色长裙,跪坐于舞茵之上。其前放置一方馨,双手挥动敲击乐器,柳眉凤眼,饰有面靥。

七、惊鹄髻:在李震墓出土的壁画《侍女图》中有一女子梳如鸟振双翼状发式,似即惊鹄髻。

从昭陵陪葬墓出土的陶俑、壁画看初唐妇女发式

右威卫将军安元寿墓(唐永淳二年683年)《篮彩女站俑》

八、泡型髻:发从头后分两绺绕耳束之于头顶。此发型见于右威卫将军安元寿墓(唐永淳二年683年)《篮彩女站俑》,高23厘米,1972年出土。俑头顶梳泡髻,柳眉细眼,小嘴红唇,容貌俊美圆润,体态丰腴,神情优雅;穿蓝底半高领阔袖长袍,袍上有棕黄色花团,花团自然晕开,无丝毫留痕,衣褶清晰,自然流畅。此俑以它独特少有的发型,亭亭玉立的神韵和稀有的篮彩为唐代三彩中的佼佼者,是一件具有时代生活气息的代表作。

从昭陵陪葬墓出土的这些陶俑、壁画中可以看出,初唐妇女的发式花样翻新、层出不穷,众多造型美丽、个性的发髻引来了唐代及后世文人的由衷赞美和效仿。真实生动地记录着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精神状态,也是对大唐经济繁荣,国泰民安的进一步诠释与肯定。

从昭陵陪葬墓出土的陶俑、壁画看初唐妇女发式

张萱《捣练图》(局部)

从昭陵陪葬墓出土的陶俑、壁画看初唐妇女发式

张萱《捣练图》(局部)

从昭陵陪葬墓出土的陶俑、壁画看初唐妇女发式

张萱《捣练图》(局部)

从昭陵陪葬墓出土的陶俑、壁画看初唐妇女发式

张萱《捣练图》(局部)

从昭陵陪葬墓出土的陶俑、壁画看初唐妇女发式

张萱《捣练图》(局部)

从中国传世名画《簪花仕女图》、《捣练图》、《虢国夫人游春图》等我们可以一窥中国唐代妇女在服饰、发式和仪容方面的华美婀娜。

免责声明: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布后的30日内与我们联系。


用微信扫描可以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为您推荐

首页 客户端 广告服务 寻求报道

版权所有 © 环球财经网  jingj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