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山湘湖挖出千年古墓群 墓葬年代以两汉时期为主
昨天,萧山区城厢街道东湘社区旁边的菊花山,20 年前是萧山看守所,近来发现了大批墓穴,有古代陶瓷,瓷钵等文物,省市考古学家闻讯前来开挖、登记、鉴定,市民们也很感惊奇,我去拍了照片。
金大伯说的菊花山,就在东湘社区居委会北面,有两个山头,约 20 米高,山顶一座老房子孤独矗立。这座老房子正是原来的萧山收容审查所,它所在山头叫茗山,菊花山是它东边那个山头,它们都是古湘湖的名山。
茗山上三四十人在挖掘,分几个小组在不同区域工作,时不时能听到文物出土的消息传来。
“这里面有东西!先别挖了!”一位考古队员对挖掘工人喊。
收容审查所房子周围,有许多开挖完毕的砖椁墓、岩坑墓,地上有几只刚出土的陶罐。
60多岁的楼大伯是萧山湘湖社区人,他说,在山上挖掘的除了几位专业考古队员,大部分是临时叫来的工人,一批是转塘来的,还有一批和他一样是湘湖社区的,都是退休的老年人。楼大伯说,虽然累一点,工钱也不多,但可以长见识,挖到宝贝自己也很开心。
“我们这组前两天挖出一个铜镜,其他组还挖出过铜盆、铜剑、铜矛和弩机。”楼大伯说着拿出手机,给记者看他拍的铜镜照片。
考古现场负责人——杭州考古所施领队告诉我,现在你看到的,是杭州考古所和萧山博物馆联合进行的抢救性挖掘。杭州考古所受萧山区博物馆委托进行茗山和菊花山山体勘探。
“经过一个多月的初步勘探,我们估计两座山上至少有80多个古墓穴,规模非常大,所以我们建议要进行挖掘保护。”
施领队说,正式挖掘是去年11月 18日开始,到昨天为止,考古队已经挖掘出 100 个墓穴,数量大大超过预期。墓葬年代以两汉时期为主,也有两晋及一些明清墓葬,出土文物 900 多件,其中包括部分青铜器。
“这么密集的墓葬区域,在萧山地区还没有发现过,而且我们还只挖了茗山,菊花山还没有挖。”施领队坦言,从文物保护角度讲,就地保护是最好的,抢救性挖掘已经是最后的无奈之举。
“我能想到的最好的办法,是修个景点,而且这样类型的景点在我们南方是很少见的,跨湖桥遗址就是一个很好的先例。”
拥有如此大规模古墓葬的茗山和菊花山,到底是什么样的山?
我联系了萧山研究湘湖历史的专家王老师。
王老师说,菊花山在萧山老百姓心里分量很重,早年菊花山上有看守所,人们茶余饭后谈笑中,常以菊花山说事:你不老实抓你到菊花山关几天!大人也专门用来吓唬小孩子:再哭,就把你送到菊花山上去!以前萧山老百姓常常挂在嘴边的菊花山看守所,其实所在地叫茗山,茗山以东才叫菊花山。
王老师说,菊花山与茗山虽然很小,却是两座名山,翻开乾隆《萧山县志》第五卷,山川篇第一条目写的是萧山,第二第三就是菊山和茗山,可见它在萧绍山川中的地位与分量。
“菊山。《旧志》:在县西三里,属夏孝乡。山多甘菊。《府志》云:唐永泰中令李萼、尉丹丘登此。”
县志上记载的事发生在唐代,萧山县令与县尉两位大人一起登临此山,看到漫山遍野的野菊花,非常惊奇:“这是一座菊山啊!”老百姓也传开了,直呼菊花山,这个故事附近村庄至今都在流传。茗山在乾隆《萧山县志》中这样记载:茗山在菊山之西,《旧经》云:“上多奇茗,故名。”正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王老师说,菊花山与茗山在很多文人墨客的诗文中出现过。宋代著名诗人王十朋的代表作《会稽三赋》中赋到萧山的菊山:“菊山黄花”。说到茗山,《会稽三赋》云:“茗山斗好”。“斗好”指的就是斗茶,又名斗茗、茗战,即比赛茶的优劣,始于唐,盛于宋。清代萧山文人郎敬斋这样描写两座山:“餐菊山之落英,不羡篱头旧植;煮茗山之新甲,何须饮瓮里香醪。”
昨天我也联系了萧山区博物馆馆长施加农,施馆长说他在参加杭州市两会,正准备写一个提案,呼吁对湘湖保护立法。
“湘湖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是湘湖的资源,希望通过立法来保护湘湖。”
施馆长说,湘湖之所以闻名,就是靠山和水,没有这些山,湘湖的灵魂就没了。
“景观是靠山和水组成的,何况山上有大量的古墓葬,我真的希望通过考古发掘,使这些山能够作为湘湖的景观保留下来。”
免责声明: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布后的30日内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