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环球财经文化

东晋 顾恺之《论画》

     

       

东晋顾恺之(宋摹本)洛神赋图局部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论 画

文·顾恺之

凡将摹者,皆当先寻此要,而后次以其事。

凡吾所造诸画,素幅皆广二尺三寸。其素丝邪者不可用,久而还正则仪容失。以素摹素,当正掩二素,任其自正而下镇,使莫动其正。笔在前运而眼向前视者,则新画近我矣。可常使眼临笔。止隔纸素一重,则所摹之本远我耳。则一摹蹉,积蹉弥小矣。可令新迹掩本迹而防其近内。防内,若轻物宜利其笔,重宜陈其迹,各以全其想。譬如画山,迹利则想动,伤其所以嶷。用笔或好婉,则于折楞不隽;或多曲取,则于婉者增折。不兼之累,难以言悉,轮扁而已矣。

东晋顾恺之(宋摹本)洛神赋图局部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写自颈以上要,宁迟而不隽,不使远(应为「速」)而有失。其于诸像,则像各异迹,皆令新迹弥旧本。若长短、刚软、深浅、广狭与点睛之节,上下、大小、醲薄,有一毫小失,则神气与之俱变矣。竹木土,可令墨彩色轻;而松竹叶,醲也。凡胶清及彩色,不可进素之上下也。若艮画黄满素者,宁当开际耳。犹于幅之两边,各不至三分。

东晋顾恺之(宋摹本)洛神赋图局部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人有长短,今既定远近以瞩其对,则不可改易阔促,错置高下也。凡生人,亡有手揖眼视而前亡所对者。以形写神而空其实对,荃生之用乖,传神之趋失矣。空其实对则大失,对而不正则小失,不可不察也。一像之明昧,不若悟对之通神也。

东晋顾恺之(宋摹本)洛神赋图局部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全 译

文·韩刚

凡是将要临摹画的,都应该先注意以下要点,而后依次行事。凡我所作诸画,素绢(白绢)的幅宽都是二尺三寸。丝线的经线和纬线倾斜的素绢千万不能用,因为时间一长,这些倾斜的丝线一旦绷直,绢上所画人物的仪容就会变形。用素绢临摹画在素绢上的古画,应使上下「二素」自然对齐、对正,并用镇纸压住,以免移动而影响其正。摹画时,笔在前运,而眼睛必须正视前面运行的笔路。这样的话,所临摹的新画就容易接近于原作。可常做「眼临笔止」(用眼睛临摹前面的笔路,笔暂时停在某处)的训练。摹画若隔着一层纸素,则所临摹的新画就会远离原作。临摹一遍有了误差,再临摹多遍,(一次接一次地)临摹、调整,误差就会越来越小。可以让新摹画的笔迹遮掩原画的笔迹(来减少误差),但也要防止新摹画的笔迹太靠近原作。防止出现这一情况的办法是:如果摹画质感较轻之物,宜用轻快、流利的笔迹;如果摹画质感较重之物,宜用沉着、缓慢的笔迹。这些都是根据不同的情况来决定的。譬如画山,笔迹若太轻快、流利,则会使山显得飘动,对山的凝重感有所损伤。用笔若过分追求委婉、连绵,则山的折楞处会显得不俊美;用笔若一味追求转折,则会在委婉、连绵处徒增折楞。轻重、刚柔不能兼顾的弊端有很多,难以一一说清。只有学「轮扁斫轮」,自己体会,才能得之于心、用之于手。

东晋顾恺之(宋摹本)洛神赋图局部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摹画人物,自颈部以上,用笔宁可迟缓也不要图快,这样才不至于脱离原作太多而走样。画面上的人物肖像各不相同,因此摹画时所用笔迹也要不同,都要使新摹之迹盖住原画之迹。如果笔迹的长短、用笔的刚柔、墨色的深浅、线条的宽窄以及点睛之处,还有位置的上下、形状的大小、墨色的浓淡等形似语言方面有一丝一毫的失误,就可能会使人物的神气与之俱变。摹画竹子、树木、土坡时,可以让墨色轻淡些;而画松针、竹叶时,墨色则应浓重一些。凡是胶与颜色,均不可渗进上下绢素。如果原画是好画,因年代久远,绢地变黄,这时宁可保持所摹新画绢地的素白,也不要涂染作旧。还要在新摹画幅的两边保留适当的空白(以便装裱时裁切用),差不多三分就够了。

东晋顾恺之(宋摹本)洛神赋图局部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人有高有矮,一旦确定了与所对应人物的远近位置,就不可随意改变,打乱高下秩序。凡是活着的人,没有手作揖、目视前方而前方无对应对象的。欲用摹画出的「形似」语言去传达原画的神情、气韵,而没有实实在在把原画作为依据,违背规律塑造人物,那么传神的目的也就很难达到了。不对着原画摹写,是大失;虽对着原画摹写,但对不正,是小失——对二者均不可不察。描摹人物画,究一像之得失,还不如面对古画在心中默默体悟,或许更能通神。

东晋顾恺之(宋摹本)洛神赋图局部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东晋顾恺之(宋摹本)洛神赋图局部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免责声明: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布后的30日内与我们联系。

为您推荐

首页 客户端 广告服务 寻求报道

版权所有 © 环球财经网  jingj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