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距离观看一次北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
不近距离观看一次《千里江山图》,就永远无法体会它所带来的震撼
去年,此画在北京故宫博物院进行了展出,在午门外排的长队,比这幅长达11.9米的巨幅长卷还要长上好几倍。
这幅画为什么好?好在哪里,下面就跟随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
作为中国青绿山水的顶峰之作,这幅画竭尽了王希孟的精力,画完没多久,他就去世了,这也是他留在人世的唯一作品。
这位年仅十八岁的天才少年,横空出世,留下了这幅绝世之作后翩然而去......
王希孟
北宋晚期中国画家,画史无传画完此画后便无音讯,清人曾推测他完成此画后不久即去世。
▼《千里江山图》51.5x1191.5cm 绢本
青绿设色 收藏于故宫博物院
纵观全图,恢弘壮大的气势迎面而来,无法想象是出自于一位年仅十八岁的少年,他怎会有如此的精力和心力......
王希孟十多岁入宫中“画学”为生徒,初未甚工,宋徽宗赵佶时系图画院学生,后召入禁中文书库,曾奉事徽宗左右,但宋徽宗慧眼独具,为:“其性可教”,于是亲授其法,经赵佶亲授指点笔墨技法,艺精进,画遂超越矩度。
对于他的生平,多从《千里江山图》的蔡京的题跋而来,除此之外这位少年再无任何记载......
关于《千里江山图》,不同于黑白色调的水墨画,青绿山水画因用石青石绿色的矿物质颜料绘成而得名。
全卷画面上层峰峦叠嶂、逶迤连绵,图中繁复的林木村野、舟船桥梁、楼台殿阁、各种人物布局井然有序。
其实中国山水画里的构图和用色往往是毫无道理可讲的,因为它没有我们所了解的那种透视,找不到一个现实的参照。画家在这里描绘人心,文人在这里寄托梦想,所以很容易就可以理解《千里江山图》为何可以拥有胜于《清明上河图》的评价与地位。一样是出身画院的画师,《千里江山图》容易让人沉迷其中。
只看小图,便能看出那青青绿绿的颜色仿佛天然宝石一般,看似无章法的天然变化,又无一处显得单调。美的令人窒息。
以“咫尺有千里之趣”的表现手法和精密的笔法,描绘了祖国的锦绣河山。画面千山万壑争雄竞秀,江河交错,烟波浩淼,气势十分雄伟壮丽。
山间巉岩飞泉,瓦房茅舍,苍松修竹,绿柳红花点缀其间。山与溪水、江湖之间,渔村野渡、水榭长桥,应有尽有,令人目不暇接。
在运笔上,作者继承了传统青绿山水画法,更趋细腻严谨,点画晕染均能一丝不苟,人物虽小如豆,却形象动态鲜明逼真。
万顷碧波,皆一笔一笔画出。渔舟游船,荡漾其间,使画面平添动感。
《千里江山图》卷承载的是徽宗极力推崇的“丰亨豫大”的绘画审美观,因而必须将之置于北宋的绘画审美意识格局里并且与其他不同的审美观进行比较,才能深入领会画中的意蕴。
为了实现徽宗“丰亨豫大”的审美观,完成这幅相当于6万多平方厘米的画作,以当代工笔画家的经验和作画的照明条件来说,至少需要大半年的时间,更何况当时的北宋。所以王希孟付出的是健康乃至生命的代价。
这位天才少年以涅槃换来的举世名作无论在过去的900年还是在未来的时间里都给世间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
免责声明: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布后的30日内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