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学欧体之后会有个怪现象?历代欧楷大家都有
不知诸位书友有没有发现,历代深学欧体之后的人都有一共通点,即他们在行书、草书等方面的用笔显得很是不足,此现象不可不怪。(此现象强调的前提是,深学欧楷的人)
1、欧阳询
欧阳询,别称欧阳率更,与同代的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三位并称初唐四大家,又与颜鲁公、赵孟頫、柳公权并称楷书四大家,所写《化度寺邑禅师舍利塔铭》,《虞恭公温彦博碑》,《皇甫诞碑 》被称为“唐人楷书第一”,又著作书法论著《八诀》、《传授诀》、《用笔论》、《三十六法》等,对后世影响不可不谓深远。
《虞恭公温彦博碑》
《虞恭公温彦博碑》是欧阳询晚期之作,时年已81岁高龄,其上用笔有胜于《九成宫醴泉铭》(现在书法圈都以此学习,主要方面是《虞恭公温彦博碑》破损严重,名声虽隆,而习者稀),笔画丰满,字字传神。
欧阳询的楷书,是没什么争议性的,现看看其行书:
张翰帖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此作是典型的欧体行书,与欧楷风貌有内质关联,每个字中都有欧阳询楷书的身影,笔笔皆有楷。
宋徽宗给了八个字的评价,“笔法险劲,猛锐长驱”,本站觉得,点评的非常到位。
宋徽宗对欧阳询此作的评价,直击笔法、字架,给予了中肯评价,避开了行书作品其他方面,正如此,行书其他方面,如章法布局、墨韵变化等,正是这幅欧体行书的不足,这或许《张翰帖》虽在“天下十大行书”之列,但要以此学习,人应该不多的原因。2、欧阳通
欧阳通,欧阳询第四子,虽未得到其父手把手的亲传,但在有其父手稿真迹,也不失是以欧阳询墨迹作品学习的第一人。
《旧唐书》列传第一百三十九
通,少孤,母徐氏教其父书。每遗通钱,绐云:“质汝父书迹之直。”通慕名甚锐,昼夜精力无倦,遂亚于询。
啥意思呢?欧阳通“昼夜精力无倦”,不可不谓深学,然“遂亚于询”。欧阳通天资不够吗?不是,《旧唐书》用了“慕名甚锐”四个字,白话就是“以父为师,锋芒过露”。
欧阳通没有传世的行书作品。
3、黄自元
黄自元,是300多年来,被公认的欧楷大家之一,书法诸体皆能,存世最多影响最广的当属行书和楷书。
(注:为什么300多年,而不是从唐自后算,这在于帖学与碑学的主流形式,在唐之后,宋元明三朝,都以帖学为主,到了清代中期,才以碑学为主,故此黄自元、姚孟起、王维贤等欧楷大家,都是晚清期间的人物)
黄自元的书法艺术寻求雅俗共赏,其字端庄秀蕴,静雅内敛,文气蔚然,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黄自元版
其楷书也多大争议性,可学可学,直接看黄自元的行书:
黄自元
不论行书方面欣赏,黄自元的可学性确实不高。
4、姚孟起
姚孟起没有太多的行书作品传世,有也多是中规中矩,典型的清代馆阁行书风致。
5、王维贤
王维贤,清末民初人,被其后学弟子推崇为“天津欧楷第一好手”,其行书暂查不果。
6、田蕴章
田蕴章,当今书坛颇具影响的代表人物之一,(我们今人在书法圈混迹,应没有不知其名的),在书法观,强烈抨击当代歪风邪说,强调中华文化走正统之路,认为馆阁体有缺点,但是要以其成为主要,能写出馆阁体是一种水平,不应该害羞,而应该自豪!
鉴于我们很多人没少看过田蕴章的楷书,就不一一了,我们还是直接看其行书:
最后我们看下,其余三楷大家的行书、草书等方面的成就:
1、颜真卿:
天下第二行书-祭侄文稿(局部)
对颜鲁公的书法评价,历代几乎同种书法,即颜真卿书法楷不如行、行不如草、草不如稿。
争座位帖(局部)
《争座位帖》与颜的《祭侄文稿》、《祭伯文稿》被合称为“颜书三稿”,又与王羲之的《兰亭序》并称为“行书双璧”。此稿信笔疾书,苍劲古雅,为世所珍,是我们学习颜鲁公草书的范范之本。
2、柳公权
柳公权,学颜体的典型代表人物之之一。
天下第五行书-蒙诏帖
3、赵孟頫
赵孟頫的行书、草书作品几乎都是上上之品。
行书赤壁赋(局部)
真草千字文(局部)
免责声明: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布后的30日内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