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规模有望达1300万辆 渗透率或超40%
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 孙小程)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或将延续“马太效应”,不少车企将迎来关乎存亡的“关键一战”。12月27日,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媒体沟通会上,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永伟表示,202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规模有望达到1300万辆,增速约40%,整体渗透率或超40%。
张永伟预计,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全球地位将进一步提升。“2024年是定义下一代汽车产品的关键阶段。许多新技术会在中国市场率先应用,一些新车型会在中国市场率先投放,这两个‘率先’将是未来几年车市发展的风向标。在此期间,中国市场、技术、平台等因素将发挥重要作用,引领全球汽车产业转型发展方向。”
大浪淘沙 行业洗牌将加速
对于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而言,行业竞争白热化趋势或将持续。张永伟认为,2024年是大浪淘沙的关键时期,行业洗牌会加速。对很多企业来说,这是成长的机会,但对另一些企业而言,日子会更加难过。
谈及年内多家合资车企“掉队”现象,张永伟预计,未来两年将是合资车企的分水岭——有的企业能赶上中国电动化、智能化的“两化”节奏,可以继续以合资模式在中国发展;有的企业跟不上“两化”节奏,或许难以“续命”。合资车企是在中国继续发展壮大,还是为续命而挣扎,值得观察。
“内卷”作为近两年的一个关键词,未来将如何作用于中国新能源车企?张永伟的答案是,行业将进入“内卷2.0”时代——不是不“卷”,是进入了新模式。大量新车型会密集发布,同时新车型的生命周期加速缩短,推新速度将成为车企新的重要目标。
“半导体行业有一个摩尔定律,即芯片产品18个月必须更新一次,现在汽车产品也进入到‘摩尔时代’,12个月到18个月必须推出新的汽车产品。因此,产品迭代的速度会加快,企业的创新频率必须跟上。这种‘卷’不是停留在商业层面,不是看谁会卖车、谁会降价;而是在竞争力层面的‘卷’,看谁更能创新、高频创新。”张永伟进一步说。
车市的“价格战”,或许会更激烈。张永伟认为,投放的汽车产品太多,各个主机厂应该是降价,而非涨价。与此同时,行业的新进入者一定有比较缜密的价格策略。手机、家电行业最常见的策略就是通过低价上量打入市场,所以不排除新进入者会在价格上做文章。
“别的行业我觉得还有喘息的机会,累了能喘一喘。在新能源汽车行业,只能越跑越快,没有停下来、慢下来、喘息的机会。我们行业的竞争环境,比的是谁比谁跑得快,看谁比谁更抗压。”张永伟表示。
中东资本难以成为融资主体
从产业结构而言,过去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是以增量为主,整车和电池增量支撑了行业的规模化发展。张永伟认为,2024年、2025年,行业可能进入存量结构调整阶段。
在存量上,目前有两个要点值得关注:一是在电动化迅速推进的背景下,燃油车的产能不能丢掉,要把它盘活,产业发展不能只破不立,要把存量利用好;二是不少电动车企产能规模的经济性不够,小的电动车企会成为产业重组的主要对象。
就产业链而言,张永伟认为,过去三年是动力电池投资高歌猛进的三年,而2024年正是动力电池产能的释放期,其供给矛盾将较为突出。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此前也表示,2025年,中国电池产能可能达到3000GWh,而出货量则仅为1200GWh,产能过剩明显。
此外,车企的“缺芯”局面将有所改变。“现在汽车芯片行业开始回归正常的发展轨道,有些环节甚至会出现过剩。当行业进入宽松阶段的时候,一些企业可能面临调整。”张永伟说。
随着产业结构调整,汽车行业未来的融资环境或许难言宽松。张永伟认为,融资是紧跟着行业增量“跑”的,随着行业进入存量结构调整,融资环境或许不是很乐观。“中东资本单笔投资比较大,但是总量不大,一年可能就几笔。所以我们对中东的钱也别抱太大的希望,中东资本当不了我们的融资主体。”
标志性技术有望进一步突破
我国新能源汽车之所以能实现快速发展,离不开技术创新的长期支撑。展望2024年,张永伟预判,电池、芯片、操作系统等标志性领域有望进一步突破。电池方面,大圆柱电池会规模化量产,磷酸铁锂也在不断演进,全固态电池“上车”应该还有一段时间,但企业会在固液混合电池上发力。
除了电池之外,充电技术也备受市场关注。张永伟预判,800V高压快充车型将迎来放量。同时,新型混动技术会是一个创新重点,纯电车企一定会关注混动路线的配套,“纯电+混动”的过渡路线可能会持续十几年时间。
谈及华为、小米等手机厂商进军汽车行业的现象,张永伟表示,与第一批跨界造车的企业不同,彼时的“跨界者”互联网色彩比较重,而华为、小米等企业拥有在信息通讯领域的技术积累、行业经验,可以与汽车智能化的趋势相结合。“如果说第一批改变的是理念,带来了新能源汽车的消费文化,第二批力量的进入则是改变了技术,带来了我们对汽车智能化的新定义,带来了新技术、新的生产方式。”
不过张永伟也指出,第二批跨界企业也面临定位问题,有的把自己定义成供应商,有的提出要做终端。有些企业在这个过程当中得寻找自己的定位,也需要外界给其一个寻找定位的时间。汽车行业与新进入的信息通讯行业并非对立关系,二者也在探索如何结合。
免责声明: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布后的30日内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