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部:11省份水源地整治任务未达到要求
不赞成简单填埋”和“清水冲洗” 消除黑臭水体要标本兼治
针对个别地方反复用清水冲洗河道、简单填埋等方式走捷径治理黑臭水体的做法,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刘友宾表示,生态环境部不赞成用简单的填埋等方式消除黑臭水体。如果检查发现,个别地方没有建立完善的污水处理体系,即使水体被填了,仍然认为这些地方没有完成整治。
刘友宾称,生态环境部一贯主张治理城市黑臭水体要坚持标本兼治,解决黑臭水体的根本措施就是要建立完善的污水、垃圾收集、转运和处理体系,并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实现黑臭水体治理长治久清。
刘友宾强调,对黑臭水体的整治只是城市的基础性、基本性、底线性工作,不是生态环保工作的全部。一些城市因为历史原因,水体面积逐年减少,普遍缺乏生态空间。城市黑臭水体整治一定要有更长远的眼光和更宽广的视野,不是仅仅治理好几处黑臭水体就完了,应该让城市有更多鸟语花香的生态空间,给人民群众更多的美好家园感、环境幸福感,真正让人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刘友宾称,一般情况而言,不赞成用简单的填埋等方式消除黑臭水体,还要对当地是否建立了完善的污水、垃圾收集、转运和处理体系进行严格检查。如果检查发现,地方没有建立完善的污水、垃圾收集、转运和处理体系,即使水体被填了,仍然认为这些地方没有完成整治。因此,生态环境部会对治理黑臭水体的根本措施是否落实到位一抓到底,反复检查,确保黑臭水体问题得到彻底解决,留下更多生态空间。
煤炭消费短期反复属正常 大趋势是逐步减少
“温室气体排放和能源结构调整都是跟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的,所以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受到经济形势的影响,即便有一些反复也是正常的,就像经济发展当中的波动一样。” 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表示,我们的总体政策方向和政策力度没有任何变化,会进一步强化对煤炭消费的管控,进一步把政策的重心集中到更好地发展非化石能源上来。
李高表示,优化能源结构、发展可再生能源、控制化石能源特别是煤炭的消费是非常重要的政策措施。在过去的很多年当中,中国努力采取措施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淘汰小发电机组和落后发电机组方面采取了非常强有力的措施。目前中国煤炭机组的效率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面,这是非常不容易的。同时从效果来看,煤炭消费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例从2005年至2017年出现非常大的下降,从占72%下降到60%。对很多国家来讲这个量是难以想象的,这也显示了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控制煤炭消费的决心和措施的有效性。
李高表示,因为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包括对煤炭消费的控制,我国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取得了显著成效,已从快速增长逐步过渡到增速降低,接近于进入平台期,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成效。
李高强调,中国煤炭消费和煤电逐步减少是大趋势,应该以客观的态度来看待,短期的反复不会影响我们实现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和任务。
11省份水源地整治任务未达到要求
刘友宾透露,截至10月25日,在今年需要完成整治的6251个水源地问题中,5173个问题已完成整改,完成比例83%,达到序时进度的要求。黑龙江、贵州、广东、江苏、山西、江西、天津、北京、重庆、吉林、辽宁等11省份任务完成率未达到序时进度要求。
在10月31日的生态环境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刘友宾介绍,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打好水源地保护攻坚战的决策部署,各地持续推进水源地环境问题整治工作。按照部署,2018年年底前,长江经济带县级及以上城市水源地、其他省份地市级水源地要完成排查整治任务,共涉及全国31个省(区、市)276个地市1586个水源地的6251个环境违法问题整治。
专项行动以来,各地按照“一个水源地、一套整治方案、一抓到底”的原则,推进水源地环境问题整治取得积极进展。截至10月25日,在今年需要完成整治的6251个水源地问题中,5173个问题已完成整改,完成比例83%,达到序时进度的要求。
从各省份情况看,上海、宁夏已率先完成水源地环境整治相关任务;湖南、山东、浙江、青海、湖北、陕西等6省份任务完成率达到90%以上。新疆、福建、河北、四川、河南、甘肃、云南、内蒙古、海南、广西、安徽、西藏等12省份任务完成率均在80%以上,基本达到时序进度的要求。
通过清理整治,一大批影响水源地安全的环境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初步统计,各省(区、市)已关闭、取缔水源保护区内的排污口180个,治理解决工业企业污染问题792个,有效整治码头和道路交通穿越问题686个,推动解决农村农业面源污染问题2260个,切实消除了许多重大环境风险隐患,进一步提高了水源地安全保障水平。
刘友宾指出,距离今年年底不足70天,余下问题多是一些“硬骨头”,按期完成任务十分艰巨。目前,黑龙江、贵州、广东、江苏、山西、江西、天津、北京、重庆、吉林、辽宁等11省份任务完成率未达到序时进度要求。其中,黑龙江、贵州两省任务完成比例不足70%,后续任务繁重。
针对水源地整治工作情况及存在的问题,生态环境部将进一步督促各地结合自身实际,推动实施分类治理,对症下药,不搞“一刀切”,切实落实地方党委政府水源地保护主体责任,建立完善适合本地特色的工作机制,确保按期完成水源地环境问题整治任务。
我国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了最大努力和突出贡献
李高表示,经过多年艰苦努力,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碳排放快速增长的局面得到初步扭转。
“这为实现中国2030年气候行动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李高说,目前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机构和队伍建设持续加强,全社会应对气候变化意识不断提高。
目前国际社会关注的气候变化,主要是指由于人为活动排放温室气体造成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引起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气候变化严重威胁水资源、粮食安全、人体健康、沿海地区安全及自然生态系统。气候变化问题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
2009年,我国提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左右、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分别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和13亿立方米的目标。
为推动上述目标的落实,我国采取了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调整、节能提高能效等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措施,制定并发布《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年)》《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十二五”和“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等,将碳强度下降目标作为约束性指标分解落实到地方,并实施年度考核,确保各项目标任务完成。
李高表示,经过多年艰苦努力,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据测算,2017年碳强度比2005年下降约46%,已超过2020年碳强度下降40%至45%的目标,碳排放快速增长的局面得到初步扭转。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3.8%,有望完成到2020年的目标。根据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我国森林蓄积量达到151亿立方米。
“下一步,我们要全面落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的部署和要求,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李高表示,我国将进一步增强应对气候变化政策体系的完整性和有效性,加强应对气候变化与经济社会发展及生态环境保护政策之间的协同。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气候治理,继续发挥积极建设性作用,为2018年如期完成《巴黎协定》实施细则的谈判作出中国贡献。
“碳排放管理将更加规范。”李高表示,我国将着眼于落实2030年左右碳排放达峰目标,加强行业和地方的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提出强有力的政策措施,发挥环保督查对落实目标的促进作用,推动在重点行业设立碳排放标准。
此外,还要推进全国碳市场管理制度和基础能力建设。加强碳市场管理制度建设,推动出台《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以及配额分配等相关配套制度。强化碳市场基础能力建设,加快相关数据报送系统、注册登记系统、交易系统等建设,加强相关能力建设。
免责声明: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布后的30日内与我们联系。